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购书者寥寥无几 津城实体书店盛夏苦熬“寒冬”

近几年中,津城街头的多家新华书店倒闭了;在位于白堤路的一家特色书屋内,只有零星几个顾客在选购书籍;位于长江道的图书批发市场,买书者寥寥无几……虽正值盛夏,但实体书店却好似身处“严冬”。[详细]

遭遇冷落的不光是实体书店,汉字书写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暑假期间,央视和河南卫视相继推出了汉字书写类节目,然而这些本意是“拯救汉字危机”、“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的节目,却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命运的忧虑。

一忧提笔忘字。诸如“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这类电视节目中,一些看似最简单的汉字听写竟让许多有准备的选手们抓耳挠腮,对大量常用字形同陌路,辨认不清,写不出来,终因提笔忘字而败下阵来。

二忧错字连篇。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这个时常挂在嘴边的动物名词能够完全正确地写出来的仅占现场成人的30%,也就是说竟然有多达70%的成人对“癞蛤蟆”三字书写错误或者书写不完全正确。

据国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汉字书写现实令人堪忧
 

过分依赖工具导致人们书写和思考退化

电脑和网络非决定因素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去阅读,电脑、手机、电子书等工具,使阅读变得简单而快捷。另外网上书城的书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这也是实体书店所不及的。同样,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记录更趋向于电脑、手机等现代化工具,带来人手写能力的全面退化,办公自动化几乎使人们告别了纸笔。因此,人们越来越疏于写字,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会认不会写成为普遍现象。

过分依赖才是关键

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占据着当代人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工作节奏的紧张,也给了常年不读书的人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同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依赖于电脑和网络,在习惯了视觉化、听觉化、便捷化、碎片化等方式后,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深度思考的机会更是稀缺。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的人均阅读时间不足15分钟。忙、要快、缺乏耐心,成了时下许多人的通病。人们在阅读文字作品时往往是不求甚解,上网阅读和电子书阅读更是走马观花,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那么,对于一些不熟悉的字只记其形未解其意,这样很容易忘记。

因此,从深层次分析,将“汉字危机”完全归罪于电脑技术也并不合适。汉字书写之所以表现出更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也在于人们对电脑、网络的过分依赖。依赖智能输入法、只看模样、只看表象、很少去写、很少动手、更少动脑去想,这是提笔忘字的主要原因。另外,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许多人染上了“搜索依赖症”,形成了思考惰性。

实体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书店的存在,首先体现了城市的读书人口的存在状态,也体现了城市人文素养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扇窗口,呈现了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园地。书店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卖书的店铺,更是一种难舍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读书人对知识的深层感知,蕴涵着他们对文化的敬畏之情。书籍聚集的地方,可以安慰心灵。真正有灵性的书店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它积淀着一个城市或社区太多的文化记忆。

此外,从幼儿启蒙到高等教育,书籍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沿用至今,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所不能企及的。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我们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其原因就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韵味的不断发扬。


实体书店经营陷入困境
 

凄凉现实:提笔忘字是一种悲哀

实体书店和汉字作为中国文明传承的载体,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感情的疏远,这无疑是个危险信号。面对如此现状,北方论坛网友也有话要说。[详细]

网友“麦兜小猪”:人们总把“没时间”、“忙”作为借口。其实,相对于母语的“没时间”,越来越多人却对英语情有独钟。如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外语培训班的招牌,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日渐高涨。我觉得学习新的知识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不能忘本。

网友“喜欢绿茶”:咖啡和可乐的流行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关键是人们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文化也是一样,如果阅读和书写都成为一种时尚,肯定不会被人们所遗忘的。

网友“我没意见”:倘若“实体书店”消失是一种必然趋势的话,那为何“实体衣店鞋店”还依然挺立?难道这两者间没有共性吗?唯一的差别在于,一种是物质消费;另一种是精神消费。所以个人觉得还是文化的缺失。

网友“冷毁”:写字和读书,仅仅只是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有太多太多的传统文化早就消失了。这确实值得每个中国人反思。

网民“魂魄尽散妖华梦 ”:处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想静下心来,提笔写字,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现在已经很少有时间去享受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的生活了。

网民““我不是章子怡””:还是从娃娃抓起吧。从小就让孩子把读书、写字做为每日的必修功课。学校也要加强引导,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如硬笔书法、读书品味之类的课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就深入到每个孩子心中。坚持下来,恐怕到了成人阶段想忘记都难。

《政民零距离》网民智囊团成员张宝义——
文化传承需要良好的社会基础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以及普世文化的盛行,使得传统的民族文化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在互联网中,汉语言以其独特的文字形态构筑了 强大的语言防护网,对全球文化传播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其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仍是十分巨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与我们特有的传承方式 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阅读和书写是文化传承方式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汉语言文字的形成及演变,其内在逻辑及表达方式,汉字的书写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根基。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国人的阅读和书写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虽然当代的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手机、Ipad,但是大家所陶醉的大多是微博、微信、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真正在那里阅读的人并不多。由于汉字的输入大多是依赖拼音进行(和英文实体文字的输入不同),因而网络时代的汉字越来越成为“阅读性”文字,汉字书写与阅读“分道扬镳”,于是造成了“汉字危机”的出现。

  为应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我们建议国家与出版单位联手,打造内容丰富、权威性的公共网络阅读平台,为国人读书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吸引更多的国民参与阅读。同时,我们还建议在国民教 育中广泛实行汉语言等级考试制度,并颁发等级证书,该等级证书可以作为相关职业的“准入”或“参考”条件,以此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有益的社会基础。[详细]

《政民零距离》网民智囊团成员陈永涛——
网络时代 传承传统文化危机与机遇并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呈现井喷式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科技带给人类便捷生活和高效工作方式的同时,一些烦恼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应对这些烦恼呢?

  第一,阅读的媒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类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减弱,减弱的是承载阅读方式的纸媒,这正如“胶卷相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转而“数码相机”(含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相机一样。

  第二,提高汉语言在国民教育中的分量。记得90年代之前,哪个单位里的员工会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单位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很多人需要请他进行报告、文稿甚至家书的代笔。然而随着PC时代的到来,电脑办公软件可以提供各种字体的录入方式,手工抄写便退出历史舞台。另外,我们接受的整体教育属于“重外语,轻母语”,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偏重对字母类文字的关注,而对于习以为常的汉字,则显得不够重视。汉字的形成源于象形,当我们能够掌握大量的简化汉字乃至繁体字时,我们的头脑思维必然会十分灵活。所以,大家在使用手机时,偶尔的可以切换到手写模式,一方面锻炼一下自己的文字记忆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一下手指的灵活度。

  第三,网络时代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正是源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才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了解大量的传统文化,从这一点上来看,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正能量。 [详细]

科技的进步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让人们渐渐淡忘和疏远一些最原始最基础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新型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足的。就像我们至今仍回味一些耳熟能详的老歌一样,书中的韵味、汉字的精髓,是我们从生硬的电脑屏幕上体味不到的。那么,与其整日抱着电子设备不松手,不如静静的坐下来读读书、写写字,也许会体会出意想不到的愉悦感觉。

 
 
【NO.97】治理快递行业乱象路在何方?
【NO.96】定制公交来啦,你会坐吗?
【NO.95】老年代步车大行其道 如何治理引热议
【NO.94】“双限”措施出台 如何完善公共交通
【NO.93】破解地锁之围 需多把“钥匙”
关于北方网|广告服务|诚聘英才|联系我们|网站律师|设为首页|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