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难题”到底应如何破解?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晚报记者 庄媛 刘波 胡智伟 狄慧 编辑:张雅妮 2024-03-13 08:48:24

  津云新闻讯:据央视报道,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电动自行车起火已是目前各地城市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两轮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电动自行车上楼屡禁不止属于老大难问题。今年2月21日和3月6日,本报先后刊发《居“高”思危,消防隐患莫忽视》和《电动自行车上楼,为何屡禁不止?》的新闻报道,受到不少市民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后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2021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已经正式施行。但相关规定出台几年后,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屡禁不止,这道难题到底应该如何破解?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有成功经验的小区以及大学教授和律师,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为破解这道“难题”献策。

  社区及物业人员坦言 基层管理有难度

  “一提‘屡禁不止’这几个字,好像就是我们基层管得不好,但实话实说,我们管起这事来是真有难度。”李明(化名)说。李明从事社区工作6年,现在他所在的居委会下辖3个小区,其中2个是高层住宅小区。“我们一直关注高层住宅消防安全问题,高层一旦着火就是大事,第一个追责的就是我这个社区书记,你说我们能不上心吗?”李明坦言,社区日常工作千头万绪且人手有限,不可能将人力全部投入到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这件事上去。所以,日常他们更多是和物业一起打配合,进行所谓的联合管理。定期贴通知,就是他们日常最常用的劝阻手段之一。另外,只要看见有人推车上楼,他们肯定会进行劝阻,“我们一般是半个月巡查一次,这已经算是很高的频率了,按照相关规定,发现问题,我们肯定要上前劝阻,90%的人肯定听话,按相关规定要求,我们的工作完成了,不需要再上报属地派出所和街里的执法队了。但等我们一走,居民照旧推车或提电池上楼。”李明无奈地说。

  在和李明聊天的过程中,记者正好遇到高层小区物业周经理到居委会找李明说事,记者也和这位经理聊了两句,按照周经理的话来说,管理电动自行车上楼是件得罪人的事,他们又想管还又不想管,想管是为了社区安全,不想管主要是怕和业主起争执,万一业主来一句,你不让我上楼,我去哪充电?物业人员就无话可说了。这位物业经理说,他们正在考虑安装集中充电设施,但需要破坏掉小区里的部分绿地,小区一部分业主马上会出来反对。“好多人说没地方充电,真开始选址了,谁都不同意充电桩或充电车棚建在自家所住的楼栋周围。而且我们进行过统计,小区里不骑电动自行车的人比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多,将来甭管是建设充电桩、充电车棚还是安装智能梯控,征求小区多数业主意见这一项就会是个很大的难题。”周经理说。

  电动自行车上楼成顽疾  并非“无药可解”

  如何管好电动自行车,有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些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较好的社区。

  红桥区丁字沽街春风里小区建于2000年,目前有865户居民,电动自行车约110辆。应居民需求,小区内建设了一个车棚,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当年存放的主要是自行车和摩托车,后来电动自行车开始多了起来,为了满足居民充电需求,社区也对车棚进行了充电改造。”3月9日,记者来到春风里小区,社区书记冯雅彬带记者查看了车棚。车棚在小区中间位置,可容纳100余辆电动自行车,有专人24小时看管。记者看到每一个停车位上有一个充电盒,车棚还专门设置了漏电保护器,确保安全。

  集中存放电动自行车,如何做到多年来零事故?冯雅彬总结了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有专人24小时看管、维护;其次,网格员每天巡视、打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第三,街道安全管理部门和电力部门定期检查。临走时,记者在小区内观察,虽然有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门前,却没有“飞线”等充电行为。

  解决居民推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问题,红桥区和苑街康和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杰结合工作提出了“疏堵结合,综合施策,全面整治”的办法。重在“疏”:一是要在小区合适区域建设安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提供足够的充电位,方便居民使用,从而减少将电动自行车推上楼充电的需求。二是要优化停车环境,增加安全停放点及看管服务,打消居民担心车辆丢失的顾虑。加强“堵”:一是要压实物业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逻,一旦发现有电动自行车上楼的情况,及时进行劝阻并记录。二是要修订或出台新的住宅小区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并对违反规定的居民给予警告或处罚。三是要严格执法,建议物业和社区多次记录劝阻、屡教不改的人员,由消防部门、派出所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强化“教”:在电梯间、楼道入口、小区公告栏等显眼位置张贴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告示,提醒居民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危害,向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强调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充电的安全隐患。

  专家献策破解难题  需疏堵结合

  律师刘月明:

  在“电动自行车进楼”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早有政策。早在2019年,应急管理部等四部委就曾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坚决整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2021年颁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于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在上述位置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当事人或单位处以罚款。我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因现实原因或是心存侥幸,将电动自行车或电池入户充电,一旦引发火灾致人伤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或者死者的家属等,可以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同时,一旦失火罪罪成,可能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从管理层面来说,需要各方严抓共管,加大力度,同时为居民停放电动自行车和充电提供便利。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对住宅小区、楼院开展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专项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对检查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对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相关部门应该推动新建、改建、扩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以及充换电设施。

  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顽疾,要标本兼治,既需要部门监管、车主自觉,还需要全民参与,凝聚全社会的合力,让电动自行车成功“下楼”,共同守护社会平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翟磊:

  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问题,从眼下看,一定要疏堵结合。面对如今电动自行车存量大的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建设和升级更安全的共享充电设备,鼓励商业运行模式的不断创新,吸引社会组织参与,让充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能够可持续进行。加大共享电池和共享充电柜的使用,不断加大供给和加大普及,让使用者在使用时觉得比上楼充电更实惠、更便捷。另一方面,借鉴一些有经验城市的做法,普及共享电动自行车,并做好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此外,应该鼓励电动自行车企业探索“以换代充”等更加安全的“补能”方式,通过专业企业充换服务,解决居民自主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从长远解决看,要从源头管控和整个电动自行车产业全链条一体化管理体系等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持续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源头、流通销售、末端使用、拆解回收环节等安全管控上发力。一是,支持和鼓励电动自行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持续完善电池制造技术和工艺,不断提升电池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将事故概率控制在极低范围。二是,加强电动自行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电池在生产、经销、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三是,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检测,要制定强制检测措施,避免电动自行车超期服役。可以引入保险公司,电动自行车上路上牌需投保“电动自行车交强险”,在安全检测和运营维护等方面借助保险公司的力量。四是,健全电池和电动自行车的回收体系。(津云新闻编辑 张雅妮)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我有问题
 
 
 
 
问题处理情况查询
 
请输入查询码:
 忘记查询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
查询结果后请及时进行满意度评价
各政府部门网民留言办理情况
 
 回复率  满意度
全部
各区政府网民留言办理情况
 
 回复率  满意度
全部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