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民生频道  >  公共文化民心桥  >  非遗专区
南北非遗传承人对话中式生活 大吉中国年
http://ms.enorth.com.cn/ggwh/
来源: 天津北方网  作者:吴宏  2016-02-11 08:19:00  编辑:刘影
·非遗专家集体“问诊”:系统全面留住“宝贝” ·金永伟委员:尽快推进非遗保护地方性立法
·鹤发起舞迎新春 千名“老顽童”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与生活 古今时尚对话 共赏“大吉”中国年

  天津北方网讯: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非遗,每到此时,大家都会重温各种与春节和年味有关的故事。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华鼎文化(老美华鞋文化博物馆)、贵州省非遗中心、南通蓝印花博物馆协办的“非遗与生活·大吉”系列艺术活动给了津城百姓触摸最鲜活传统文化的机会。由此产生的南北非遗项目传承人间关于非遗与生活的对话,于新春之际,回望匠心,共同向流行千年的中式生活态度致敬。

  吴元新、王晓星、韩志永:研究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有着很多学术头衔: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正是有了传承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吴元新一直强调对非遗技艺的深度广度研究,是传承保护的方向。

以学术研究支撑非遗传承和发展,是吴元新的心愿

  他说:“传承人、特别是年轻的传承人应该要改变过去师傅带徒弟,只会技艺不会研究、保护的局面。我们是从有着灿烂文化的国度中孕育出来的,应该让下一代人保持这样优秀文化的DNA。在南通,小孩子一出生,就被裹在蓝印花布的襁褓里,牙牙学语的肚兜,上学以后盖的‘状元及第’被面,结婚时盖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被面,日常生活中盖年年有余的被面,年老以后盖福寿双全的被面,都是蓝印花布做的。”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正在着手准备申报世界非遗项目。吴元新和他的学术研究团队将要做20卷中国传统印染著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田野调查、作坊保护、工具的整理、传承人口述史录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全方位记录下来,立体性保护。”

王晓星主张非遗需要深入研究

  王晓星是南通缂丝织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负责人。他认为,对非遗技艺历史脉络的扩展和延伸,从学术上提升研究的深度,可以更好地传承。

  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是国内唯一研制缂丝的研究单位。国内七种缂丝技法全部被南通缂丝织造技艺继承下来。2008年北京时装周上,集七种缂丝技艺于一身的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压轴出场,艳压群芳。随后,以当代缂丝艺术珍品的身份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在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志永看来,非遗就是历朝历代先人创造的文化内涵不断叠加产生的。他说:“非遗项目的发展一定要从研究开始。今年老美华将成立津派旗袍研究所。我们也收藏了一些旗袍藏品,是老祖宗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练下来的好东西。我们正在研究老的工艺,师傅们每周都开公益课。下一步,不仅要开办研究所,同时要出版一些工艺书籍,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

  吴元新、王亨石、林力:非遗走进生活

  穿着外婆传下来的苗族锡绣传统服饰,王亨石正聚精会神制作锡绣作品。身上这件素净的家传衣服,让作为剑河苗族锡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王亨石怀有一种孝心和敬意。虽然平时穿的都是时装,但是逢年过节把锡绣手艺服装穿在身上,是苗族百姓表达对先辈、对本族文化膜拜和尊崇的态度。

尽管锡绣技艺繁复,但是王亨石仍然觉得锡绣是生活离不开的东西

  “锡绣有一千多年历史,我们家族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我小学的时候还穿锡绣的服装上学。锡绣可以点缀到衣服、领带和包上。在我的家乡,人们逢年过节或者嫁女娶妻的时候都要穿戴锡绣的服饰。国家也重视非遗传承保护。”王亨石说,“我们做的苗剑河族锡绣依托传统,又结合现代元素,这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

  吴元新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打了几十年交道,他始终认为,把非遗融入现在的生活,才能很好地保护。“第一夫人彭丽媛几次随习近平主席出访,都穿我们制作的蓝印花布服饰,上面的花纹‘十全十美’、‘凤戏牡丹’体现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也是借此机会用最中国、最民间的技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介出去。”

  吴元新认为:“做出来的产品有人消费,非遗技艺才能传承下去。国家用了10年时间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要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就要从小学开始,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不是崇洋媚外。”

林力(中)和伙伴们把非遗设计到生活里去

  青年艺术家团队林力、卢莹、郭飞、王海瀛、陈其敏负责“非遗与生活·大吉”系列艺术活动的展陈设计。色彩的呈现,布局结构的打破、重组,是他们要作为载体来表达对非遗感悟的手段。

  林力说:“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点,本身不被大家注意。我们对这次活动的展陈设计就是想让非遗回到功能性上来,非遗都是有功能性的,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原有的很多功能性在当代已经丧失,所以被定义为非遗,所以要保护她。通过做非遗与生活展览,改变非遗的功能性,赋予她新的功能性,拉回到大众的生活当中这是我们非遗保护真正要做的事情。”

  吴水根:广纳贤才 传承技艺

  非遗技艺需要传承,作为传承主体的人更是关键。吴水根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统、严格的家族式传承规制有所不同,吴水根并不囿于“传男不传女,传家不传外”的旧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到吴水根那里已经是第八代,女儿吴春秀是第九代传人。除了把技艺传授给女儿,吴水根还收了很多外姓徒弟。如今,他的徒弟都有了徒孙,吴水根已经“四代同堂”。

吴水根(左)坚信,非遗技艺要广泛传播才能传承下去

  “我父亲、爷爷比较封闭,认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能传给外姓人,传家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我的思想要开放一些,1993年我就开始带徒弟了。手工技艺耗时长,自己也做不完,如果让大家都掌握这个手艺,让生活都好起来。”吴水根告诉徒弟从剪纸、美术、古建筑这些艺术形式中汲取创作灵感。

  韩志永、林力:融合与开拓

  “我们第一次把全国传承比较好的非遗项目引进天津,让天津市民大饱眼福,知道更多优秀的非遗项目,了解非遗文化。对天津本地非遗项目来说也是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韩志永看到了南北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对话碰撞出的灵感。

韩志永认为,非遗项目间也可以有很好的合作

  “这些非遗技艺不仅可以互相吸取经验,还有可以合作的空间和可能。老美华的制鞋技艺可以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合作。用定制的蓝印花布制作老美华传统的鞋制品,这将是当代人留给后人的非遗,今后可以有很多合作的探索。非遗就是给我们更多机会去创造和发现。”

  “我们有意弱化‘非遗’的概念,就是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不要把非遗抽离出来单独表达,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林力讲述着团队这次的设计理念。“想用参与性的展陈方式,让大家感觉进来就是参与者,有一种亲近感,实现非遗与生活真正融合的目的。所有中国人都是非遗传承人,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作为2016年的热门话题,非遗与生活的对话意义重大,二者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天津非遗保护部门正在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示范。”天津非遗中心副主任杨文表达了本次活动的初衷。“摆脱直白的展演模式和单一的技术传递,通过多元的社会化非遗传承,包括本次活动的城市公共建筑设施,完成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实践,实现文化感知所带来的文化认同。”

  “非遗与生活·大吉”系列艺术活动集中彰显了非遗所蘊含的仪式美、生活美、器物美。关于“匠心”的解读和延伸,似乎有了新的意味。

关闭窗口
 
请输入查询码:
              忘记查询码?
请输入验证码:
       换一张
查询结果后请及时进行满意度评价
关键词:
为避免重复留言,请先查询有无类似留言
Q:什么是公共文化?
A: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Q: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
A: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Q: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Q: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A: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更多]
关于北方网|广告服务|诚聘英才|联系我们|网站律师|设为首页|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