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论坛网友史全兵
打造“地铁+公交+自行车”低碳环保出行方式
我住的地方2014年4月取消了8条便民公交,之后就一直没有进展。上下班高峰期,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点,比如大学城、华苑、侯台这几个地方,公交特别少,等的人特别多。公交车经常半天不来,来了又上不去,上去了有可能司机又让下来。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公交车已经太拥挤了。
针对这种问题,我提几个个人的建议:第一,能否在增加支线公交的同时,开一些短途区间的公交车。我在来之前也征集了一些网友的意见,比如说从华苑产业园区向杨柳青镇开设短途的公交。还有,张家窝地区的公交车也比较少,只有707路公交,很多人等了四五班车也走不了。
第二,大家反映比较突出的、关于西青区公交建设问题。总是告知我们已经责成相关部门实施,可是到底谁在实施?怎么实施?网友们并不知道。还有网友跟我说,杨柳青地区好像只有一个公交车站。我认为能不能把公交由单一的区跨向别的区,比如公交车从西站发车经过杨柳青,再延伸到张家窝或者中北镇这样有条件的公交站停车。现在有些公交线路重复、过于集中,但有的地方依然处于公交盲区。西青区中北镇的交通比较好,设立了公共自行车,可以缓解公交盲区,没有公交车的地方可以通过公共自行车骑行一公里或者两公里回家。所以我认为打造“地铁+公交+自行车”的出行方式是非常低碳环保的。
利用“互联网+”打造全新居家养老体系
我是天津的一名志愿者,周末不加班的情况下基本都在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社区有很多孤寡老人,他们的吃饭问题真的是个难题。我们志愿者经常去南开区的一个老人家里,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给他做出好几天的饭菜出来,做好之后就放在冰箱,老人可以热了再吃。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个建议:有条件的社区或居委会利用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利用电话、网络、微信等订餐——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叫“互联网+”——建立一个互联网+的平台,根据孤寡老人的需求给予生活上的简单帮助和照料,比方说帮他们去菜市场买菜,或者在就近的餐馆买饭。
再有,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办老人食堂,我之前在网上也了解了一下,目前有三种模式:一是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比如有条件的饭店可以加入,在一定的时间点为老人做饭,社区和居委会可以根据老人需求做一个初步的统计,政府部门根据企业或者饭馆对老人服务的次数给予一些补贴;二是有条件的社区、街道居委会可以提供房源,政府部门可以在街道或者居委会自己建立一个社区老年食堂,由相关机构进行运营,满足社区老人的吃饭需要;三是社区可以先行根据自己社区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争取跟企业合作,采用企业让利、社区和政府政策补贴的方式,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饮食生活条件、家庭收入状况实行套餐制,由企业送至居委会,再由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或者咱们社区的社工送到老人家中。这样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我了解到,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行居家养老,创造这样的老年食堂,给社区里的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是一种新型的模式,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老人间的彼此交流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