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
对于减负的话题,一位业界人士如是感慨:“学校没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承担着近乎无限的责任。社会给学校的巨大压力,最终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如今的学校、老师都生存在夹缝之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孩子天性的充分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高期待的夹缝、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对升学率关注的夹缝。”
相关专家表示,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除了社会上普遍的成才观、人才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及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自主权。换言之,学校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它要在政府包办教育的大环境下承担近乎无限责任,学生出了任何问题首先都会找学校,而不是政府;一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和社会也会去找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又缺少自主权,具体表现在教师没有教学自主权、校长没有管理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尴尬——没有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始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依据人成长发展的规律,教师本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了解学生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评价;校长也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办学理念。但现实的状况是,教师、校长都没有这个权力,始终迫于各级管理部门、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办学。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即便校长有正确的育人观,尊重教育规律,也无法依据自己的想法办学;即便教师知道怎样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利,但也只能无奈地遵从现状。长此以往,社会与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尊重教育规律方面的观念愈加淡薄,学校最终沦为“教书”的场所,丧失了“育人”的功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在升学竞争中你追我赶,只能在现有评价体制里求生存,求发展,也就只能按照既定的考核目标来制定教学任务。这就注定了“减负”在学校层面上的“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