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请输入查询码:
  忘记查询码?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
查询结果后请及时进行满意度评价
全部
全部
“独二代”成长警示:健康权的隐性剥夺不容忽视
http://ms.enorth.com.cn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2012-01-31 08:34:09  编辑:张志怡

【网民智囊团·个人文集】关颖

  过度启蒙教育是对儿童健康权的隐性剥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形容独生子女父母育儿心态的最典型的常用词。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在背负着太多来自父辈、祖辈的期望的走到过来的,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对下一代的期望延续了下来。在“独二代”的家庭教育中,启蒙教育越来越早,涉猎的领域越来越来越宽,使孩子的学习的负担越来越重。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关心过多、忧虑太多、指导过多等过度化倾向。[1]父母们为孩子精心设计、全力投入,成长中的“独二代”小小年纪就被卷入人力资本的竞争之中。当人们为孩子的早慧以及他们丰富的知识、多彩的特长感到欣喜的同时,由过度教育所带来的孩子身心健康的隐忧往往被忽略了。

  比如过度胎教。这些年各种各样的胎教方案一哄而起。诸如音乐胎教,拍打胎教,语音胎教等。事实上,有效的胎教是对准妈妈们的情绪情感起居饮食的一系列的科学的调控,而单纯针对胎儿所进行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有些还会给胎儿带来一定的功能性损伤。天津2008年一项监测报告显示,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至3名患有听力障碍。专家指出,准妈妈将扬声器贴近腹部播放大音量胎教音乐,会使耳蜗及听觉神经受到损伤,是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2]

  再如强迫性早教。这些年,一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语,引领着无数的父母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培养行动:不到1岁开始识字、学算术,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2、3岁开始学乐器,4、5岁就开始学小学课程……以为这就是早期智力开发,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受益。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054名未成年人家长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功夫最多?”(8个方面限选3项)30岁及以下家长首选“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达到78.1%,高于“身体素质培养”(64.1%)和“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54.7%),且高出31岁及以上家长23.2个百分点。调查从一个侧面说明以学前儿童为主的“独二代”比学龄儿童的过度教育问题更为严重。调查结果显示,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由于过多的知识学习而对孩子健康的负效应。比如:参与上述三类学习的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没有参与此类学习的孩子,均值比较结果分别是10.04:10.13、9.68:10.28、9.62:10.19(小时);另外,“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孩子“经常”和“有时”睡午觉的比例是36.4%,而没有这样做的则是51.5%。这组数据说明,热衷于所谓的早期教育,至少是以克扣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的。

  对孩子健康“亏空”的补偿心理又加剧了父母们对保健品的青睐。调查表明,30岁及以下家长曾经“为了孩子健康给他服用保健品”的高达71.7%,其中“经常”和“有时”这样做的分别是16.8%和32.7%,高出31岁及以上家长10.3和4.7个百分点。“让孩子学习外语”的家长给孩子“服用保健品”的有76.4%,高出没有这样做的18.1个百分点。

  与父母们盲目的抚育行为相联系,儿童成人病、儿童性早熟等生理疾患屡见不鲜。强迫性早期教育,还使一些孩子没有童年的欢乐,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有媒体报道,一所医院儿科接诊了一名两岁男孩,原本孩子活泼好动、爱玩爱笑,可最近脾气逐渐变得暴躁,白天无精打采,夜里又常常做噩梦。经过多项检查显示,这个孩子的身体并没有问题。医师在向孩子的妈妈询问后发现,妈妈对孩子实施的早教正是病因所在:这个妈妈每天让孩子看一个半小时的英语会话光盘,再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智力开发游戏,这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很不适应。有专家指出,强迫小孩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而过多地限制孩子活动自由,无形中成了一种心理虐待。[3]

  从表面上看,没有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健康,所谓的“心理虐待”也并非父母们故意所为。但是当过度启蒙教育成为现实,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这是一种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往往被孩子成长中的某些暂时的积极的表象所掩盖。

  过度启蒙教育为什么积重难返

  国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产生开始的,应该说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过度启蒙教育对儿童所产生的健康伤害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独二代”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什么人们一方面为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抱怨,另一方面却又给孩子层层加码而乐此不疲,以至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孩子们的需求被忽视,他们的健康权被剥夺的情况普遍存在,究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首先,与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以成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育儿风险大、父母对孩子期望高是客观现实。因此独生子女的父母与多子女父母的明显不同在于他们更多地参与了对子女人生的设计,企望孩子按照大人铺好的轨道发展,对孩子的支配欲和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儿童教育目的潜意识盛行:“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你不想学也得学”。一些父母让年幼的孩子学这学那,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的需要,有的是在与其他孩子的盲目攀比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多的父母是试图以孩子的童年的付出来为未来的学业做铺垫,上一个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或者学有一技之长,来换取在成年之后的一个好的前程“出人头地”……其实是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孩子的问题,以自己的权威来支配孩子,孩子则成了成人的“傀儡”和父母不理智行为的牺牲品。

  其次,第一代独生子女作为父母存在养育焦虑,更多地倾向于借助“外力”。“独二代”与“独一代”出生时所不同的是,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使独生子女父母切身感受到了自身社会地位以及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转化为财富的现实,更加剧了独生子女父母对培养惟一的孩子成为高端人才的渴望,提高了对自身父母角色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独一代”自身是在父母和祖辈全方位呵护之下长大的,生活能力的欠缺也使得一些人对依靠自身的努力养育孩子缺乏自信,难免由此而产生养育焦虑。加之一些早教机构的迅速扩张和对某些“时髦”理念的大范围推广,所以热衷于通过机构、借助外力达到自己期望的目的。事实上,绝大多数机构实施的早期教育都是单一的训练,即便再科学也难以适应孩子成长的多层次需求。其结果,很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健康的忽视。

  第三,源于对孩子评价标准和成长规律认识的偏颇。在我国,考试的“指挥棒”始终左右着人的培养,教育在很大成分上被限定在知识传授的狭小范围,而那些来自现实生活表现孩子童真的言行和孩子自身的潜能的发挥则不受重视。“独二代”比“独一代”更多地受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限制。从小“吃小灶”多,超前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有某些特长的孩子往往在分数上拔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并被作为其他孩子的效法的榜样。一些父母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欣慰,也促使更多的人对各种学习班的所谓“启蒙教育”趋之若鹜,孩子的学习一再提前,以至破坏了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打乱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这样扭曲的教育也给年幼的孩子太多的压力,就当下来看,孩子可能会表现得很出色,但是对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损害和为孩子社会适应所制造的障碍则贻害无穷。

  再就是大众传媒对过度的启蒙教育的推波助澜。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在信息爆炸、各类电子媒介的包围中长大的,有着比上一代人更强的信息依赖。有关“神童”和早期教育的大量宣传和炒作充斥各类媒体,有些其实是某些以盈利为目的“早教机构”的广告被“包装”之后在大众传媒展示,而被蒙在鼓里的父母们误以为是主流的声音和正确的引导,更提升了对自己孩子的高期望值,不顾孩子的情况盲目追随和效仿,进而加剧了对年幼孩子的“高压”和不切实际的评价。

  强化父母的角色认知,保护“独二代”的健康权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第98条)。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第24条)。而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从人类生活中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认识健康的新概念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对“独二代“健康权的隐性剥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变其不利影响是全社会的事,涉及到家庭、相关机构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尊重他们特有的权利。遗憾的是,这种对孩子的尊重恰恰是我们的教育中所缺少的,而儿童权利的传播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尤其是承担对儿童健康权保护首要责任的父母,对自身应尽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成为过度启蒙教育的始作俑者和损害孩子健康的帮凶。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教育体制的弊端,身处浮躁的社会氛围,承受着巨大生活压力的“独一代”在孩子的抚育中有许多的痛楚与无奈,他们自身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因此拯救孩子应当首先从拯救父母开始。

  建议:一是在各类家庭教育指导中把法定的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职责的履行和对儿童健康权的保护作为最基本的内容予以宣传推广,强化父母的儿童权利意识和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帮助他们恪守做父母的底线,正确履行家庭对儿童的养育和保护职责;二是针对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特殊性,重视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帮助他们调整育儿心态,增强自信,领悟家庭教育的真谛,学会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走出过度启蒙教育的误区并有能力辨别、避免和抵御有损儿童长远利益的隐性伤害;三是政府相关机构有责任净化以营利为目的的早教市场,大众传媒应限制以各种方式对过度启蒙教育的盲目传播,全社会共同为独生子女父母履行职责、保护孩子的健康权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呼吁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和经营者从自我做起,捍卫儿童健康的童年!

  (作者:关颖,本文提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办首届“独二代”成长教育研讨会2010/04/20

  全文《独二代成长警示:健康权的隐性剥夺不容忽视》载《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11期)

  --------------------------------------------------------------------------------

  [1]罗凌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1(6).

  [2] 2009年5月30日渤海早报:津城每1000名新生儿中1至3名患听力障碍http://www.jwb.com.cn/bhzb/html/2009-05/30/content_320735.htm

  [3]别让早教变成心理虐待http://henan.sina.com.cn/health/b/2010-01-21/08233418.html

打印 
关闭窗口
 
关于北方网|广告服务|诚聘英才|联系我们|网站律师|设为首页|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